凝聚人才双翼发力 振兴民族骨科品牌

日期:2019-04-12

从摸索研发简单骨科产品到进入3D打印、骨水泥等高端骨科技术和材料领域;从依赖国外技术,到创伤、脊柱、关节、运动医学等骨科系列产品,为患者节省大笔医疗开支;从名不见经传到荣获 “骨巨细胞瘤临床评价与治疗体系的创建与相关研究”山东省科技进步二等奖、“脊柱退变的新机制及治疗关键技术”国家教育部科技进步一等奖等多项荣誉……威高骨科集团不断凝聚人才,内外兼修,以创新突破发力,造福国内患者,在振兴民族骨科品牌的道路中越走越远。

威高骨科集团副总经理邱戈平说:“医疗器械市场环境越来越复杂,威高骨科需革掉旧有、固有的思维方式,做好拥抱新常态的准备。要善于发现行业的每一个拐点,把它变成我们切入的好时机,而凝聚人才和自主创新将是威高骨科长青发展建立长久、稳定平台的根基。”

作为威高的海外引进人才,邬春晖在获得美国明尼苏达大学博士学位后,进入世界著名的美国双城脊柱中心,担任生物力学实验室主任,和世界知名脊柱医学专家一起共同研究脊柱生物力学,积累了丰富的经验。在威高向他抛出橄榄枝后,他毅然放弃了在美国双城脊柱中心的升职机会和优厚待遇,加入了威高骨科公司,着手研发新一代Premier脊柱后路钉棒系统。他筛选了数种螺纹形状,反复修改各种几何参数,并经过大量的理论计算和实验验证,最终确定了螺纹形状,大幅度提高了螺纹的强度。针对国产产品质量不够稳定的问题,他又带领公司的工艺人员对产品的设计、加工和检验环节做了大量细节处理,使关键的尺寸获得了极高的精度,产品的质量稳定性得到大幅度提升。

随着老龄化社会的到来,老年骨科患者越来越多,骨水泥在骨科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,尤其是在骨折固定与微创方面。在中国尚未开发出高质量的骨水泥产品情况下,威高骨科公司致力于生物活性骨水泥生产生产E-Lock骨水泥股骨柄系统、CEOXEN骨水泥螺钉等系列产品,降低了治疗成本。骨科集团高级顾问、首席科学家吕维加带领研发团队攻关,最终迎来了曙光。

吕维加是香港大学教授、泰山学者,还是海外特聘专家,连续多年被评为世界前1%科学家。他了解到骨水泥本身组份具有特殊性,按照常规的办法,如添加生物活性因子等,可能会改变骨水泥本身的性能,且因子容易失活。吕维加在攻关过程中意识到一个问题:要使骨水泥保持注射性,且具有生物活性是本项目的难点。随后,他与临床医生、材料科学家及生物学家作了深入探讨与合作,并经过反复实验与论证后发现可以依据仿生学的原理,将微量元素锶引入到人体骨骼的矿物质中。在他的带领下,骨科集团已生产出了各类生物活性骨科材料产品。

“刚来威高时,为了让我免去后顾之忧,专心做好研发,公司不仅提供了充足的研发经费,还提供住房、用车,解决我生活中的后顾之忧。此外,还大幅度提高工程技术人员的薪资和福利待遇,配备基金并按贡献大小按比例分红,对有贡献的专家给予股份和期权,留住人才的同时,还能激发我们的工作积极性。”吕维加说,目前,骨诱导作用的纳米生物活性骨修复材料正在研发。该材料植入体内后,不仅能填充骨缺损,且能诱导周围骨组织再生,该类产品为未来骨科材料领域的高端产品,将成为威高抢占骨科市场的又一“利器”。

3D打印技术在国内外崭露头角时,骨科集团先知先觉,瞄准该领域,以3D打印为媒介,把企、医、患三者联接起来,为医患提供个性化定制服务。

“感谢你们,我终于能够站起来了!”患者王先生向北京医科大学第三医院表示感谢。患者此前胫骨缺损,北京医科大学第三医院采用3D打印微孔钛合金假体治疗四肢长骨大段骨缺损方案为患者治疗,取得了成功,见证了3D打印技术的神奇。

医师表示,患者植入威高的3D打印定制化假体之后,恢复了骨骼原有的几何形貌,术后一周左右病人就可以进行康复训练。在病人手术后一个月左右可以观察到,骨组织通过微孔结构完成了骨长入,威高的3D打印技术已经实现了复杂几何形状的一次成型,能打印出微孔结构,为骨组织长入提供优良环境,使植入假体能保持长期稳定性。

在骨科公司的车间——数控车间,150台数控机床正在紧张运行,如何让这些设备最大限度发挥功能,数控技术部经理张勇正在对数控程序流程及加工用时进行测算,推进优化方案,这个实验过程他已经持续了一年。

作为一名在车间成长起来的数控技术人员,张勇经理深知数控技术在企业生产转型中的作用。骨科集团的发展形势对信息化大平台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,张勇经理临危受命,从2012年起就开始建立数控程序自动输出软件开发系统,在2017年开始开发研制数控信息平台管理系统,把骨科的数控信息化提升到一个新台阶,有效支持了骨科公司发展数控自动化生产系统,持续提升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。张勇经理建立了数控程序信息管理平台,对电子版文件实行统一受控管理,大文件传输用时仅需1分钟。别看这短短的1分钟不起眼,相比较以前程序采用CF卡或U盘进行传递,耗时时间长(至少10分钟)的情况,数控程序信息管理平台实现了“秒传”。按照每年传输3万份程序计算,仅此一项能为公司节约工时5000小时,编程人员的工作效率提升了15%。

现在,车间采用DNC专业软件实现机床互联网、服务器管理数据、数控加工程序的准确下发、数控加工效率反馈、生产需求数据统计分析,实现数控程序由原来人为的传输模式转变为自动传输模式。数控程序质量有效的控制,更加符合医疗器械法规流程,缩减了生产流程。一个生产信息化和自动化建设高度融合的生产车间呈现在职工面前。张勇经理说,目前数控程序管理平台已经通过了软件确认的各项验证,计划在4月份开始正式运行。

 

 
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

作者:钟东晓


Copyright 威高集团 版权所有 鲁公网安备 37100302000147号 鲁ICP备14005520号-3      北京家恩德仁医院